您所在的位置:網站首頁
- 新聞資訊 - 企業新聞
稻草人工藝品從業人員劇增
發布時間:2020/3/11 10:11:41 點擊次數:1885
3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,仲芹了解到一個地方的鄉民編制稻草人受到市場歡迎。所以,她辭去在上海的工作,來到江蘇學習稻草人制作技能。從選擇稻草、規劃造型、固定框架、捆扎技能、怎么上色到市場出售,每一個步驟和環節,都牢記于心。
房前屋后的廢棄物變成了“香餑餑”,這是鼓勵農人探究秸稈綜合利用的一個縮影。到目前,沭陽縣具有秸稈加工企業300多家,產品涵蓋干花、草繩、草簾、織造帶、食用菌、秸稈緊縮飼料、工藝品等10多個系列,從業人員達2.6萬余人,每年為農人帶來務工收入2億多元。
在他們死后,是一群已經完工的稻草人。既有繪聲繪色的生肖模型,也有憨態可掬的卡通形象。
“訂單已經排到3個月以后了,稻草人求過于供啊。”公司負責人仲芹喜滋滋地說,這兩年,老公張凡常常不在家,多數時刻都是帶著工人到新疆、青海、甘肅、浙江等地現場加工稻草人,“他們的腳印遍及大半個我國了,新疆的稻草人需求量最大。”
“織造稻草人
稻草人工藝品有必要選用干凈、光滑的稻草,做出來的稻草人才能平整、緊湊,形象好。這兒面學問可不小呢。”仲芹說。
后來,看著家里的“
稻草人工藝品”局勢不錯,張凡也辭去原先的工作,回家和她一起編制稻草人。為了翻開銷路,他們多次帶著著作到山東、安徽、浙江等地參加稻草藝術展。這些色澤鮮艷、繪聲繪色的稻草人受到歡迎,出售高峰期,每天能接到近百個訂單。
“過去稻草都堆在房前屋后,基本上便是個負擔。而我這兒按每公斤1元—1.6元收買,跟一些蔬菜的價格差不多。”仲芹算了一筆賬:自己加工稻草人一年要用400多噸稻草,僅收買稻草一項,本村以及周邊的鄉民就能賺60多萬元。此外,廠子里打工的30多位工人,一年可掙工錢近百萬元。
工廠除了創造自己的特征產品外,還會和客戶協商進行專屬定制。
稻草人工藝品例如,結合景區的民俗文化,了解旅游者的喜好,打造一些接地氣、有個性的產品。
這些稻草人工藝品被廣泛應用于旅游景點、農家樂、游樂園、商場等地方,甚至包括一些城市園林、開業慶典等布景工程。
這些稻草人的“壽命”為1年左右,通過風吹日曬后的秸稈可直接墮落還田,內置的鋼架繞上新的秸稈,又成了新的工藝品,非常環保。
村干部對此拍手叫好。“秸稈有了新去處,基本上就沒有燃燒現象了。”村支部書記胡道明說,以前一到麥收時節,村干部就開端頭疼,因為防燒秸稈要沒日沒夜地和鄉民“打游擊”,“現在好了,便是讓我們燒,也舍不得燒了。”
稻草人工藝品
您感興趣的新聞